「多喝水沒事,沒事多喝水。」
這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詞,
可說是現代醫學的經典衛教金句,
但在古代中醫理論中,對於補充水份的看法是什麼呢?
【歷史脈絡:安全的飲用水在過去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。】
中醫藥理論是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,逐漸孕育形成的。
在過去雖然沒有現代水源化學廢棄物污染的問題,
但微生物科學與大眾淨水系統尚未發展,
純淨的飲用水取得其實並不簡單。
這種時代背景下,
多「喝水」的結果不僅不會沒事,反而可能造成痢疾腹瀉。
直到1972年台灣自來水公司成立,
至今台灣的自來水供水率已經超過90%
隨處也都可以買得到瓶裝水。
「喝水」這件事情在台灣逐漸成為民眾的基本權利。
【中醫觀點與建議】
回到中醫觀點,
在確保飲用水的衛生前提下,
也同樣贊成「沒事多喝水」這樣的健康建議嗎?
泰昌堂的 #林怡彣中醫師 指出:
「隨著個人體質、生活及工作型態等條件的差異,每個人身體所需要的水量也不盡相同。
依據衛福部建議,原則上會以體重(每公斤) x 30 c.c.作為一天飲水量的基準,但也要注意自己流汗的狀況,以及小便的顏色、氣味、頻率與總量來判斷需要增加或減少喝水量。」
另外,適度攝取富含多醣體的食物,如:秋葵、山藥、蓮藕、藕粉等黏稠的食物,也多具有滋陰潤燥、潤腸助消化的功能。
最後也要提醒大家:
成人單日攝取水份大約是1500到2000c.c.
夏季因流汗使水分大量流失,可視狀況補充至3500c.c.
但如果短時間內水喝過多、電解質卻攝取不夠,
便有可能使體內鈉離子過低,甚至有引發水中毒的風險!
所以建議要適量、多次補充水分,
若活動超過1小時,記得也要額外添加鹽分和運動飲料以補充電解質唷!
文章內容僅作為中醫推廣與介紹分享,無法取代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,若有疾病與醫療相關問題,請諮詢專業醫師進行評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