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COVID19影響下,台灣即將開始大規模施打疫苗,也有許多施打過疫苗的人已經陸續經歷了它的副作用。
最常見的副作用包含發燒、疲勞、頭痛、局部腫脹、肌肉痠痛,甚至會影響到工作及生活,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副作用,又能如何緩解呢?
在病毒、細菌進入人體時,免疫系統會藉由血管收縮,肌肉顫抖等生理反應去提高體溫,讓體內的病毒細菌更難以生存,同時也能活化體內的免疫細胞產生抗體,所以發燒是人體的警告機制,同時也是天然的保護作用。
現今的疫苗是透過將病毒的部分注射至體內,讓身體誤會有病毒入侵,而產生一樣的機轉。因此注射疫苗後,如同發燒前會感到畏寒、甚至冷到骨頭裡的感覺,之後也會有發燒/痠痛/頭痛等類流感的症狀,甚至有人形容為像被卡車輾過。最後身體則透過疫苗的演習訓練,在實際被病毒感染前,就已經具備抵抗病毒的免疫力。
古時候的中醫早就觀察到這樣的病程,並稱之為"正邪相爭"。
正氣其實就是人體的免疫機制,在與病菌作用時,產生”惡寒發熱”、”身疼腰痛”、”無汗而喘”、”脈陰陽俱緊”等等反應,去完整清除邪氣。
中醫更傾向於把整個過程細緻地分成許多階段,從惡寒期的太陽病、高熱不退的陽明病、體溫震盪的少陽病、甚至免疫反應較差的三陰病,透過不同中藥的機轉去改善生理的狀態。
所以在接種疫苗後,為了讓我們身體可以完整產生抗體,不建議在未發燒或還沒有症狀時服用藥物,而是當體溫升高後或是產生不適時,看身體的狀況決定。
一般常見的退燒止痛方式是服用普拿疼及NSAID類的鎮熱止痛藥,作用是直接阻斷疼痛及發燒的機轉,達到直接退燒的作用。但部份的NSAID類藥物有腎臟及腸胃的副作用,建議有慢性疾病的在醫師處方下服用。
中醫則是藉由診斷不同階段的病程,用不同的中藥配方去緩解身體的不適感。
我們藉由桂枝湯、麻黃湯這類解表藥,透過出汗及降低體溫來改善體表循環,進而解決頭痛、惡寒等症狀
當病程進入體溫上升,反覆發燒的階段時,我們藉由石膏、柴胡、葛根等藥物去調節體溫點及退熱,常見的方子包含白虎湯、小柴胡湯、柴葛解肌湯。
而最後症狀解除時,正氣受損,覺得疲勞乏力是正常的反應,需要給身體適當的時間去恢復,這點中西醫都抱持相同的看法,畢竟健康最終還是要仰賴身體的自我復原能力。
如果有對西藥過敏,或是因為肝腎腸胃功能無法服用時,中藥也是可以緩解疫苗副作用的選擇之一唷!